Showing: 1 - 3 of 3 RESULTS
Uncategorized

日常丨买二手古筝发生的小故事

这个冬天的一个周二,我在雪中开车去取一件二手古筝,卖主的经历和古筝的来历都非常有意思,这其中还有一个充满了巧合的彩蛋,这段偶遇点亮了这个寒冷阴暗又下着雪的周二,我一整天都因此很兴奋,趁着兴奋劲写下这段小故事。

学习钢琴两年后(我的钢琴也是网上一个邻居免费送出的),我进入了瓶颈期,进步缓慢,练琴常常沮丧,怎么练都冲不过一些障碍。沮丧之余我的心和眼都花了起来,想要去看看别的乐器,寻找点新的刺激(听起来怎么这么像一个渣男),于是打开了有一阵子没用的脸书Marketplace,在上面看起了二手乐器。

原本我打算入一个横笛,它不怎么占地方,二手的价格也不贵,在五十到一百美元之间,我也很喜欢它的声音。结果看来看去没看到合适的,却瞄到了一个卖主出两台古筝,两台一百美元,这个价格非常白菜,我很心动。卖主说她很久没弹它们了,还是决定出手卖掉。

古筝的样子很好看,价格也不贵。一开始我有些心动,但又觉得古筝太大占地方;后来我去看了些古筝视频,觉得卖家要出的那两台古筝样子看起来似乎有些老,跟当下的古筝看着不太一样,又继续开始犹豫。

周二的中午我在家工作,摸鱼期间打开了Marketplace给卖家发了消息,打算先问些古筝的细节再决定买不买。我让她把品牌信息发给我,她说琴是她几十年前在台湾买的,她发了琴上的商标信息给我,上面写着Chen Hsien-Chin Art Factory,我通过谷歌搜索到了Reddit古筝小组的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这家台湾的乐器厂和它的历史https://taiwantoday.tw/news.php?unit=20,29,35,45&post=25544

得到一些相关信息后,我先前对这台古筝的犹豫被好奇代替。这台古筝似乎很有点故事。一位白人女性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买了两台古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买下,问了卖主的住址,告诉她我一小时后就去取货。

很巧的是,这位卖主的英文名和我的英文名一样,拼法略有不同。卖主一开门,我跟她开玩笑说“xx meets xx!” 她说她在脸书上跟我联络的时候,看到我的名字眼睛一花,还以为脸书把她的名字给拼错了。我顺便提了一嘴,说我取了这个英文名是因为它跟我的中文名发音很像,然后把我的中文名字说了一遍。

结果她问:“你的名字中的xx两个字,是xx那两个字吗?”

我愣了一下神,因为我没料到她能把我的中文名发那么标准。

我说:“是啊,我名字里的那两个字就是你说的那两个字。”

然后彩蛋来了,她非常惊讶,说她70年代在台湾居住时,中文老师根据她的英文名字发音取了中文名,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

其实我的名字非常土,土到我出了我妈所在的那个村就没有见到过同名的。所以在美国见到一个白人女性有着一个和我一样的中文名,我非常惊讶,这也太巧了吧?

她说她以前能写那个中文名,后来忘了怎么写了。我说我等下可以写给她。

闲扯完了名字,终于进到正题:古筝。

原来卖主的前夫是位华裔,40年代时从大陆迁到了美国。后来卖主因为前夫在70年代去台湾求学也跟着去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学了古筝,后来把古筝带回了美国。她边讲古筝背后的故事,边给我介绍她那台70年代从台湾带回美国的古筝。其实我对古筝一无所知,她给我演示了怎么弹,怎么调音,怎么换琴弦。

旁边的餐桌上放着她的备用琴弦,有很多,摊满了一桌子。她说这些琴弦都是当年她前夫去中国城给她买的,都没怎么用上。她从里面找齐了一套给我,并送了我两册古筝的书。其中一本是梁在平写的,她说当年在台湾她就是跟着梁在平学的。不过我俩说话这会儿,我并不知道梁在平是谁,回家之后想起来之前看到的那个Reddit帖子里面提到的把筝乐在美国发扬光大的Liang Tsai-Ping似乎就是梁在平,继续一查,才知道梁是筝乐大师,台湾的网站上还有专门的介绍文章: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2_667.html

卖主还给了我一个旧信封,上面是繁体手写体,里面装着两个民国五十四年的钱币,上面印着蒋中正的头像。

尽管我对古筝一无所知,但我却被这件旧物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些故事就是旧物的魅力所在。

我跟卖主继续闲聊,问她现在还会不会讲中文,她说我如果讲慢一些她还是能听懂,我就慢慢说了一段,她大概听懂了。又问她的孩子讲不讲中文,她说那时候的中文环境不太好,所以孩子并不会中文。我跟她说现在不太一样,学习中文的环境要好很多,能讲中文的人也很多。

“Do you wanna reconnect with that community?” 我问她,并告诉她如果想的话可以来参加我感恩节的周六在家办的百乐趴,会有很多讲中文的朋友。她说她会来参加,不过后来她因为生病没有来,本来我非常期待跟她再聊一聊。

本来只是取个古筝,结果我跟卖主聊了一个多小时,走之前她拿出白纸,我把我俩的中文名写了一遍,又互留了联系方式。

就这样,我又因为买旧物,既听了有趣的故事,又多交了个朋友。

Uncategorized 读书

读书丨Permanent Record

棱镜计划被斯诺登抖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跟进细节,但斯诺登的那张脸想必大家都熟悉了。他长着一张挺典型的宅男极客脸,此书中他对自己的刻画也部分符合极客刻板印象:电脑技术高超,爱电玩,爱日本文化,等等。

不过他可不是普普通通埋头搞技术不关心世事的极客,从书中描述来看他心中还有一些理想主义,有很多不可破坏的原则。这本回忆录描画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人,看点很多: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爱上计算机并痴迷,在学校找系统漏洞为自己减轻无聊没必要的学业任务,因爱国之心参军又跑出来,年纪轻轻就为CIA和NSA这样的机密部门工作,以及后来走上吹哨人的道路。

他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对一些大问题的思考,包括公民基础技术知识的缺乏,公民的数据隐私,数据的归属权,政府的角色,“泄密”这个词的定义以及法条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吹哨人。这些思考,外加他个人的成长背景,能很好地帮读者理解他为什么走上了“泄露国家政府机密”这条路,又是如何在技术上实施“窃取”数据并将它交到可信的记者手上。中间的曲折过程,可能比那些好莱坞谍战片还要刺激,比如他把藏着数据的微型储存卡藏在嘴里避过安检,在夏威夷岛每天开着车出去黑别人的无线网络来用,以防追踪。现实里美国政府干的那些烂事也比好莱坞电影里要糟无数倍,电影不管怎么样那都只是电影,现实里政府大规模侵犯公民的权利,后果那是实实在在可预见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甚至因为思想斗争的负荷出现了躯体化反应,不得不减少工作量休养身体。

本书整套叙述看下来,我甚至觉得斯诺登有点像被命运拣选出来的吹哨人,因为他具备了一切条件:足够聪明,快速了解了机密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计算机水平够高超,能在技术层面实现数据“窃取”;够年轻还没有被生活锤到很犬儒;以及家人尤其是女朋友对他的不离不弃。

吹哨这么多年后,他还活着,创办了非营利性组织,他提出的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加密技术也大大普及了。这真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全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感谢他。想想我们的吹哨人李文亮,命运和斯诺登完全不同,希望全球的人们也能记得他。

书中其他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1. 政府部门很多工作其实都已经外包了,因为外包的话政府就不用支出医保和福利。(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压榨吧?)
  2. 机密部门内部级别高的技术人员能查到任何普通人的数据,于是有(男)技术人员秘密cyberstalk自己感兴趣的女性,并在内部分享和流传她们的私密照片。(恶臭男们聚在一起就干这种龌龊的事情)
  3. 08年一波经济危机过后贫富分化更严重了,斯诺登说每一次大的世界危机后有钱人都能从中获益变得更有钱。(于是我想到了新冠,不知道又让有钱人的钱包鼓了多少倍,让穷人更没法活下去)。
Uncategorized

Hello world!

这些年,在一个又一个网络平台上和世界一次又一次说hello。

长文在qq空间,校内网,不老歌还有豆瓣贴得最多,最后都停留在了某个时间。

本以为要在豆瓣继续写下去的,结果情况看着也是很不妙,无穷尽的审查令人厌恶且浪费人宝贵的时间,忍不了了,只好又搬家。

希望这次在这里能住得久一点。

Hello World, again.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