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库存:这书我在2016年刚出版时就买了,六年后的今天才看。)

中国政府在2015年时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这本书在2016年出版,很是时候。

封面设计中国人一看就懂,一个小男孩居中坐在一张很考究的椅子上,像个当代小皇帝。

作者虽是海外华裔没在中国长大,但作为长期驻华的记者,为计划生育政策做的功课和研究还是很足的,书中还原了当时制订政策的“科学”依据,宋健这种搞火箭科学的专家借鉴了荷兰数学家Geert Jan Olsder的数学模型,主张推行一胎化的生育政策来减缓人口过快增长。中央采纳了这种极端的生育政策,忽视了当时梁中堂更加温和的“晚稀少”主张。

很难说如果当时推行了“晩稀少”,中国会不会人口爆炸,会不会有不同的社会问题。但一胎化这样极端又愚蠢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带来的是无数女性的血泪以及即将到来的老龄化这样巨大的社会问题。一些城市独生女家庭的女孩可能因为这个政策受了些益,独享一切资源获得了好的发展,但这群人的得益难以抵消这个政策给我们的母亲辈带来的痛苦,不过这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并没有着重讲这一点,只是零星提了提强制堕胎,强制节育这些现象。

这本书从零八年的汶川地震这个时间点开始,讲述了一胎政策带来的无数现象和问题:灾难里失去孩子失去未来保障的失独家庭;计生委的生育警察对村妇们的生育监控;独生子女的成长之痛和负担之重;弃杀女婴,堕女胎导致的性别失衡和大量光棍,以及带来的妇女拐卖问题;社会老龄化养老金亏空老无所养的问题;政府在跨国收养中参与的贩婴行为;以及无法生育得依靠海外代孕的成功人士夫妇。这里面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不知当今的执政班子会不会也在心里暗暗骂当时政策制订人一句蠢货。

问题早已开始显现,然而政策的调整却太慢,调整后的政策的反馈也并不好。现在政府倒是希望年轻人能多生孩子,但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生了,生了的也不敢生第二个,住房教育和医疗都那么贵,中国也没有多少家庭能养得起两个孩子,并且现在养孩子也不像过去,给口饭吃活着就行,消费主义推动着精细化育儿,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养一个孩子都精疲力尽,更别说养两个了。

这本书写得特别全面,涵盖了各个方面,有点像个计划生育全景图,其中还穿插了作者个人的家庭背景(家中五个女儿)和生育故事(高龄IVF),每个章节都由一个核心人物引出一个核心话题,或是由一个核心话题带出一组核心人物,故事性很强,所以可读性也很强。

这本书对计划生育带来的血泪史的描述仍然不够,这种“不够,” 是指我和这些故事竟然没有情感上的共鸣,以往我看这类话题一定都会哭。这种共鸣的缺乏,不知是因为文字作为媒介载体更为冷感,或是因为作者想要保持一种冷静而专业的语调,又或者是因为我亲历这其中的血泪太多过于麻木。因为亲身经历并且也研究过这个话题,所以读这本书时会有那种“哦,这个我已经知道了”的平淡。看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如2019年的One Child Nation,2021年的Found,以及更早一些2011年的Somewhere Between,都哭得很惨,也许纪录片这种视觉加音效就是比书要更加煽动人一些吧。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最认同的一句话:Everybody has the right to want children, but you don’t have the right to children. Children have the right to parents (173).

You might also enjoy: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