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 - 10 of 71 RESULTS
读书

读书丨J.M.Coetzee’s Boyhood

读蒋方舟的某个关于文学的讲座,在提到作家要对自己诚实时,她提到了这本名叫Boyhood的书。她说作者诚实地面对了自己,没有为自己嘲笑妈妈骑自行车的行为辩护。

我觉得她提到的这个片段挺有趣,于是把书找来看。

我对作者并不熟,读完之后查了下才知道他是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拿到书时我想,这本书不厚,又是我最喜欢的自传体式,我应该很快会读完吧?

事实正相反,我读了头几章之后就很难读下去,但我属于看了头强按头也要把一本书读完的人,这两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讲的是一个Afrikaner小男孩在南非的成长经历,在叙述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主线,截取的生活片段有小男孩的家庭生活,他和他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他和母亲的关系;他在学校的生活,学校里不同族群的小孩所受到的对待;他在一个祖辈留下来的农场上的生活以及他对农场的爱;这三个主要的生活场景里夹杂了无数的小的片段:他对二战史的痴迷和对苏军的崇拜;他觉醒的性意识;他对板球的喜爱等等。

这本书的词句很流畅,句子本身并不难懂,但每一章的前后情节并太连贯,更像是主人公的生活片段随机截取了之后拼凑起来的。外加我对南非的社会和历史不了解,里面涉及到种族的部分我可能没有读太懂。另外,因为这本书是从小男孩的视角写的,有些方面我可能因为性别也没太能体会,比如他写他无意间看到父亲的生殖器,我忘记了他有没有具体写这个感受,但不管是事件本身还是感受,我一个女性可能都比较难体会。

我最想读懂但却没太懂的地方是小男孩和他父母的关系。主人公小男孩十分爱妈妈,妈妈也十分偏爱他,他知道他妈妈可以为了他做一切事情,他妈妈在他不想去上学假装生病的时候会给老师打电话请假,在他把弟弟的手指弄断了一截时都没有丝毫的责备。但他一方面很爱他妈妈,一方面又努力地想要甩开对妈妈的爱,这就是我没有太懂的地方。在前面蒋方舟提到的那个片段里,他和他爸爸一起嘲讽努力想要学会骑自行车的妈妈,如果他那么爱妈妈,为什么和爸爸一起嘲讽妈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尤其是后面他提到他其实很讨厌爸爸,内心对他爸爸充满鄙视,但在嘲讽妈妈的时候,他却加入了爸爸,我实在没能理解这里的心态。

他和他爸爸的关系就简单明了多了,说白了就是讨厌和鄙视。不过在一开始我并没有太明白他为什么讨厌父亲,他爸爸参加过二战,战后归来做了一个律师。到小说最后我可能才明白了一点他为什么讨厌父亲。在他的叙述里,父亲在停做律师多年后终于在他们搬去开普敦后又开了自己的律师办公室,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他父亲就经常借钱被别人,或是常常买酒给别人以讨好别人获得认可,最后发展到了动用了客户信托里的钱,律师办公室最终关门,他爸还欠了一屁股债,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灌酒,睡觉,在房间里吃喝拉撒,妻儿都不想跟他讲话,主人公小男孩有次听到房间没有什么动静了,甚至希望自己的爸爸最好已经自杀了,然而他并没有自杀,看了他一眼又转身睡去。小男孩讨厌的应该是父亲骨子里的软弱,需要用钱收买别人获得认可,最后把自己的人生弄砸了也没有什么勇气站起来。

总之这本书读完后我没有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通透,而是有一堆疑问。我想主人公自己对自己的经历肯定也有一堆疑问。下次我去读读南非的历史,也许能明白一点。

读书

读书丨What Money Can’t Buy

这是大概好几个月前读完的书了,拖到现在才写笔记。

很久之前国内流行各种公开课时,我在网易上看完了最有名的课,哈佛教授麦克⋅桑德尔的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当时对他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印象深刻。政治哲学的概念很抽象,要讲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本What Money Can’t Buy,其实更应该叫What Money Shouldn’t Buy,讲的是金钱和市场的道德边界:哪些东西可以放在市场出售,哪些东西不可以,为什么?

作者以实际事例展开话题,比如:能不能付钱插队?买卖医院看诊的黄牛票有什么问题?能不能用金钱奖励促进人们去节育?能不能奖励拿高分的孩子?这些例子都非常具体,且与日常生活十分相关,是普通人都会碰到的事例,所以我读起来也会觉得这个话题和我非常相关。

在第三章,作者论述了市场如何将与市场无关的常规挤出去。他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某些物品一旦进入市场,金钱交易将会损毁这个物品,或是贬低,腐蚀这个物品(p.96)。他首先将两种现有的反对市场的论证拿出来分析。第一种反对市场的声音是反对市场的不公平:某些物品一旦进入市场,那一定是最底层的人在这个市场被剥削,比如器官市场里最后要去卖肾的总是穷人;如果领养商品化,那穷人一定被市场挤到边缘,领养不到想要的孩子,因为那些大家都想要的孩子一定会被能出高价的富人领走。这两个例子里市场都无法保障穷人被公平对待。

另一种反对市场的声音是反对市场将人贬为商品,比如器官市场里那种将人看作一堆可拆卸的零部件的看法,以及领养市场化之后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就被腐蚀了,这种爱就变成了对孩子的种族性别身体状况等条件的估量。第二种声音对市场反对得更彻底,它不管市场是否会带来不公,有些东西不能卖就是不能卖,因为有些东西是珍贵神圣无价的,把这些东西放到市场上去就是贬低和腐蚀这些物品。

我认为本书最精彩和深刻的部分是作者如何拆解和驳斥了了经济学领域的普遍真理:将物品商品化并不会改变物品的本质(p. 113)。他用了特别多的例子来说明市场会将与市场无关的常规挤出去。比如瑞士想在某个镇子旁边建核废物废弃堆,民调显示如果给当地居民给予经济补偿,那么居民对废弃堆的支持反而下降了。作者解释,因为给钱让居民们觉得被贿赂被钱收买,侵蚀了他们原有的那种“公民职责感”(civic duty)。作者提到,直接给钱来补偿不如搞公共建设,比如建公园,公共图书馆,等等。因为private cash总让人觉得被贿赂,而公共建设却是在承认居民们为了大局做出的牺牲的同时加强了社区。

这一章里作者继续深挖:与市场无关的常规被挤出去了到底有什么不妥呢?作者论述: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与市场无关的常规被挤出去都不是好事。从经济角度来说,公德这个东西是个物美价廉的东西,它能促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很费钱,如果公德被挤出去,那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会变得更贵。从道德角度来说,公德这种社会常规有着其内在价值,不容被市场轻视和贬低。

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继续用不同领域的事例来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一切物品都商品化究竟有什么问题。市场现在已经将万事万物都商品化,包括生死,各种人寿保险就是生死商品化的一种,而作者认为从人命中获利是可鄙的,背后仍然是作者认为人的生死是神圣的不可放入市场的信条。第五章里,作者用“命名权”的例子来阐述商品化有什么问题(p.184),依然是在扩展他在前几章提出的观点,一些东西商品化之后那个东西就变质了,当命名权无所不在时,大公司会逐步侵蚀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

关于商品化和广告,作者说:”imprinting things with corporate logos changes their meaning. Markets leave their mark. Product placement spoils the integrity of books and corrupts the relationship of author and reader. Tattooed body ads objectify and demean the people said to wear them. Commercials in classrooms undermin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schools.”(p.201)

最终的最终,市场的边界问题其实是个政治哲学问题,它关系到人们对“好的生活”的定义,作者认为大众应该直面和思考这个问题以及其中的价值取向,思考物品背后的意义,不能让市场来帮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只会让市场一步步侵蚀公共生活。作者也呼吁大家思考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一切都商品化且命名权可以买卖的社会必然会侵蚀公众的共性:人们被购买力分隔开来,能买得起高价票的坐在高空的包厢里俯视众生,买不起的坐在下面,当阶层混合的体验不再,人群越来越彼此隔离,民主会受到损害,因为民主的根基就是人群共享大众生活(Democracy…does require that citizens share in a common life, p. 203)。

最后作者抛出两个终极问题供读者思考:我们究竟想要如何共同生活?Do we want a society where everything is up for sale? Or are there certain moral and civic goods that markets do not honor and money cannot buy?

过往

过往丨茶

带小孩去越南汤粉店吃饭,点了一杯泰式奶茶(妈啊太甜了一杯七块多下次我还是在家自己做吧)。我喝了一口,小孩看到,也嚷着要喝。

我说:“你还是小孩,不可以喝这个,喝了要睡不着觉啦,长大了才能喝。” 

小孩重复道:“我变成大小孩了可以喝。”

我说:“是的是的,你变成大小孩就能喝了。”

等到她变成大人,就要进入靠咖啡因保持清醒的世界了。

虽说我不让自己的小孩喝茶,但我小时候家里似乎并不禁止小孩喝茶。我们全家都喝一种我妈称为“茶叶茶”的浅褐色茶水。妈妈总是去市场上买上一大包茶叶。那种茶叶不是后来包装在罐子里十分精致的细碎干净的茶叶,而是论斤称重的粗枝大叶的茶叶。茶叶像大片的干掉的树叶,褐色,跟如今我做菜常用的香叶有点像,只不过干的香叶是浅的橄榄绿色。

妈妈总是在煤炉子上用她称作“tifu”的烧水壶烧上一大壶水,取一些茶叶洗一洗放进盛茶的一个大的白色搪瓷容器。热水一倒进去,茶叶的褐色立马在水中弥漫开来,不一会儿整罐水就变成了浅褐色的茶水,等凉下来就能喝了。每次从外面回到家,第一件事似乎就是喝这个茶叶茶。打开搪瓷容器上的龙头,用白色搪瓷缸子接上大半杯,咕咚咕咚喝下肚。炎热的夏天午后,从外面回来到家时,咕咚咕咚灌下一杯,整个人都舒坦了。

在镇子里住的那些年,我们就一直喝着这种茶。盛茶的大容器总是摆在饭厅的餐边柜的一角,从一个超大的白色搪瓷容器换成了后来的陶瓷大茶壶,烧水的煤炉子总是那一个,一直都没有用坏,烧水壶十几年来也只换了一两次,那时候的东西似乎总是也能用得更长久。

后来我离家上高中上大学,我们搬家到了县城,家里似乎就再也不怎么喝那种大片茶叶茶了,也不再用煤炉子了。煤炉子换成了燃气灶,烧水大多数也是用电水壶,大片的茶叶换成了细碎的茶叶,喝水的搪瓷杯子换成了带盖子的陶瓷茶杯,但我却很少去喝那些茶了。

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会记得少年时那些炎夏的午后一缸子茶灌下去的清凉。

游记

游记丨冰岛行

很久以前读到刘瑜的书,里面提到她想去冰岛。后来豆瓣的嘉倩也搬去了冰岛,常写些在冰岛的生活。再后来看到了豆瓣的影沫写她在冰岛的生活,常常贴一些出游的照片。但这些似乎都没有勾起我想要去冰岛的欲望。今年初看了日剧《初恋》,分离了二十年的男女主最终在冰岛重聚,片尾的长镜头呈现了冰岛美丽的山川湖海,而我当时正在想下一个出游地去哪里,“那就去冰岛吧!” 我心想。当晚就订了全家三人五月底到六月初去冰岛的机票。订下机票后要做功课排行程,订酒店,我还要去芝加哥弄申根签,这一套下来我很疲惫。 出行准备流程:

  1. 订机票:一月中下旬订的五月底的票。两张成人票$706.45*2加一张儿童票$622.45
  2. 订行程:行程总共七天。安排了Golden Circle和南线,最远去到离首都Reykjavík五个多小时车程的冰川湖Jökulsárlón和Diamond Beach

Day 1: Blue Lagoon; Fagradalsfjall (后来因天气和时间安排原因没去成)

Day 2: Þingvellir National Park; Geysir; Gullfoss Falls

Day 3: Seljalandsfoss; Skogafoss; Vik

Day 4: Skaftafell; Vatnajökull National Park; Diamond Beach

Day 5: Fjaðrárgljúfur 

Day 6: Whale Watching at Reykjavik

Day 7: Explore the Capital City

  1. 办申根签证:每次全家出行都只有我要办签证。这次又为了申根签跑了一趟芝加哥,一天全耗在大巴上了。VFS列出的准备材料和冰岛政府官网列的材料有点不一样,官网要求的材料要多几样,比如行程单,最后为了保险我还是按多的那个准备了。
  1. 行李:家属的行李打在他自己的双肩包里,我和小孩的衣物在我的双肩包。剩下还有三件行李都是小孩的:自驾必须的汽车座椅;户外必须的腰凳;以及推小孩的伞车。这几件都托运了。

Day 1

临行前我竟然没有丝毫兴奋,更多是担心小孩很难搞,担心自己像上次飞荷兰那次途中崩溃。出行的那天,我放低了期待,不再期待小孩会在国际航班上睡觉。调整了心态后状态反倒好了些,小孩最后竟然还睡了三个小时,我和家属也都睡了一会儿。周日早晨六点落地冰岛的Keflavik机场,迎接我们的是冷雨和大风。租车的地方要坐一个大巴过去,左等右等不来,最后干脆拖着所有行李推着小孩在风雨中步行了七分钟到地点。工作人员听说我们主要在南线活动,说那里风很大,沙石可能飞起来砸破车窗,所以推荐我们买了个保险。

拿到租的车就开去了六分钟之外的airbnb,我有小孩之后就没怎么住过民宿了,觉得还是酒店的标准化服务更合适一些。但这次这家在机场附近(地址:heiðarendi 6C, 230 Reykjanesbær)的这间民宿相当不错,宽敞干净整洁物品齐全, 有很多储存柜,家装是很典型的北欧风格,是我理想中的住所了。

到民宿后稍微整理了下行李,全家一起补了个觉,睡到下午两点多,然后出门去超市(Netto)买了些吃的,然后在旁边KFC买了盒炸鸡啃一啃,美国之外的KFC都还不错,远比美国本地的好吃。接着我们就开去20分钟之外的Blue Lagoon了。

Blue Lagoon需要提前在网上订,很贵,一个人要一百多美元,7岁以下的孩子免票。但这个钱花得很值,因为体验确实很独特。这个天然的泻湖呈乳蓝色,水的蓝色很特别,我第一次见到这种蓝。湖周围都是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黑色岩石,上面盖着橄榄绿色的苔藓。湖面上热气腾腾,从远处看以为到了天上的瑶池。今天很冷还下着雨,泡一泡温泉非常合适。水温38摄氏度,不凉不烫,非常合适。在湖里泡一会儿之后,之前被冷雨浸冷风吹的身体很快就暖了起来。

买的票还包括白泥面膜和两杯饮品,面膜泡着冷饮喝着,很有度假的感觉。湖上还有鸭子游过。我们买的是周日下午六点的那场,小孩竟然是全场唯一的小孩,满池子的大人都觉得她很可爱,看到她都忍不住在一旁说“so cute!” 小孩在水里玩得也开心,不过到后面出池子要淋浴时就没那么开心了,哇哇大哭大叫把我耳膜都要叫破了。温泉泡久了我有些累,泡了一个多小时就差不多了,出池子的时候头还有些晕,不知道是长途飞行没有休息好,还是因为泡温泉会让人疲倦,所以当小孩在我耳边尖声哭叫时我差点又崩溃了。

第一天对冰岛的初印象:1. 人烟稀少,路上车少,冰岛人感觉比较内敛,跟陌生人不小心有了目光接触大家都面无表情,不像我住的中西部美国人会很nice地微笑甚至打招呼。2. 好贵:去一趟超市随便买点就上50美元,消费税11%,(不过其实伊利诺伊州也有10%了)。3. 冷冷的冰雨在我脸上胡乱地拍:行程全部在岛南边,风特别大,本来不大的雨被狂风那么一吹就显得很猛烈,打在脸上还很疼,风大到打开车门都会吃力。

出了Blue Lagoon回到家早早睡下,夜里十一点多醒来,妹妹和妹夫到了。我收拾整理了一下,凌晨四点才又睡下。期待明天去辛维利尔国家公园。

Day 2

辛维利尔公园是在地图上看到加进行程的。我做行程计划非常简单粗暴,常常就是打开谷歌地图,然后看看地图上标了哪些景点。这个国家公园在去Gulfoss瀑布的途中,在旅行推荐路线Golden Circle上,于是就加上了。

在冰岛的第二天,依然是阴雨大风天。上午的雨比昨天小一点。从Keflavik去Þingvellir National Park要开一个多小时。一路上的视野非常开阔,冰岛这种十分开阔的地貌总让我想到阿拉斯加,不过阿拉斯加似乎没有冰岛这种遍地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苔藓覆盖的熔岩地貌,冰岛也不像阿拉斯加那样有大片的云杉林。

一路上是大片大片开阔的地,偶尔出现一小片山,暂时还没有看到大片大片绵延的群山(但行程后面几天看到了)。广阔的天地之间时不时会有一个外形简单但色彩明亮的屋子点缀其中,非常北欧风格。路上还看到了不少绵羊和马,难怪餐馆菜单上总是能看到羊肉。

Þingvellir National Park不算特别大,徒步的路线设计得很好,里面有四五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之间都有环形步道相连,步道坡度缓,没有特别需要登高爬坡的地方。每个停车场附近都会有那么几个景点可看。在去游客中心的路上,我们停下来远远观望了一下看了冰岛最大的湖Þingvallavatn,湖心有一片片小岛,因为是阴天,湖水是灰蓝色,周围的山上蒙了一层雾。

到游客中心问了相关信息,工作人员推荐我们去其中的一个停车场,然后以那个停车场为中心,徒步去看附近的景点。我们先看了步道上的几个瀑布和河道,还有旁边一个小教堂,见到了不少鸟。后来又走到了高处,从另一边看了Þingvallavatn湖。瀑布的水是幽蓝色,这之后的行程里,我见识了不同的蓝色,难怪《初恋》这部剧的主题色调之一是蓝色,跟冰岛很配。

徒步的途中,我看到一个人坐在附近,戴着一顶线帽,上面有我们城市本地大学的标志。我远远地喊了一声:“Hey you are from xxx? Same here!” 对方也友好地回应打招呼。他们和我们一样,趁着小孩的春假带孩子出来玩。后来在逛的途中又碰面了,多聊了几句,得知他们就住在我家附近的社区。我妹说:“这世界也太小了吧,跑这么远都能遇见家附近社区的人。”

我跟她说:“这个不难理解。本来旅行就是一种很中产的生活方式,而中产对居住社区的选择也很趋同,所以出行遇到同一个圈层的人很正常。” 后来我们有在雷克雅未克遇到另外一个来自新泽西Edison的印度人三口之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我们先是在出海观鲸的船上遇见,后来又在雷克雅未克的北边的码头遇见,回程时在机场再次相遇。还有一个家庭,我们来时在芝加哥的机场遇见,走时又在Keflavik的机场遇见。所以同一圈层的人旅行时可能出行时间和路线设计都差不多。

上午的徒步雨不大,也不算特别冷,风景宜人,小孩也还不太闹,所以上午的体验相当不错。下午快两点时离开去下一站,本打算先去远一点的地方看Gulfoss瀑布再返回看Geysir,但开到Geysir停下来用洗手间,想着来都来了干脆就先看这个。结果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大风大雨扛着小孩在雨里等间歇泉喷发,有一个十分钟喷一次等到了,近距离观看很有意思,大家静静地等,池子里冒着热气,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突然“砰”的一声就喷洒出来,连续喷了两次。后来天气实在太差了,小孩又闹得厉害,我们大人衣服全都被雨淋得湿透了,然后我想着这个景色跟黄石公园看过的好像也差不多,没有太多犹豫就提前回住处了,五点就歇下。湿透的衣服到了第二天也没干。

Day 3

连续两天下雨天之后,今天终于出太阳看到了蓝天。风依然很大,但蓝天下的一切都非常美。今天的主题是瀑布,看了Gullfoss, Seljalandsfoss和Skogafoss。

上午去看了昨天没看成的Gullfoss瀑布,实在是太壮观,绝对是必看景点之一。瀑布周围设置了不少观景台,能从很近的地方看瀑布,从停车场走过去也不远,周围的步道都很好走,带着小孩也不是吃力。还好昨天没有坚持在下雨的情况下来看瀑布,下雨时看一定不如今天大晴天时看好看。

瀑布从远处宽阔的河道奔涌而来,被断裂分层的峡谷分成了两段,第一段的高度落差不大,但特别宽,第二段的高度差比第一段大很多,瀑布飞流直下,发出巨大的声响,泛起无数白色水花,周围的空气里满是水雾,干着衣服进去,湿着衣服出来。如果不是要赶行程,我能在旁边的椅子上对着这个瀑布看一天。

看完Gullfoss,下午临时加了一个Kerid Crater的火山湖,今天天气还算好,火山湖水是翡翠绿色。沿着火山湖周围走一圈很快,小孩玩路边红色的熔岩小石头玩得很开心。走完一圈后我们又下阶梯去了火山湖水边看了看,摸了摸水,跳上水中的石头拍照。玩够继续前往下一站。

沿着环线公路继续开往下一个瀑布,沿途的风景很美,路边就是绵延的山,经常出现形状奇特的山体。Seljalandsfoss这个瀑布的特别之处在于游客能走到瀑布后面去看。Skogafoss本身也很好看,到的时候正出着大太阳,瀑布边挂着彩虹,能看见很长一条,可惜手机不太能拍出来。旁边的溪流里有很多又大又圆的黑色石头,我和妹妹看够了彩虹就去找石头玩,看谁能找到更圆的。后来我们爬楼梯去到瀑布的顶端,在那里逛了逛但没有继续往前走。后来家属跟我说可以沿着瀑布的河道走很远去看更多的风景,也能看到远处山顶的冰川。我因为错过了美景有点小遗憾。晚上原打算继续开去Vik瞄一眼,后来想想还是不要排那么满,太累了。

开到South Iceland Guesthouse安排好住宿后,趁着天气好在傍晚之后继续开去了海边,对岸是Vestmannaeyjabær小岛,岛从远处看像是几座小山。这次没有安排上岛,但强塞进行程似乎也可行,就是要多开一些车,但最终并没有这么干,留着下次来看吧。海边风特别大浪也大,海滩是黑沙滩很有特色,傍晚的海滩空无一人,停车场也空空的,只有远处的海面上还有一艘轮渡在行驶。

冰岛的自然风光太美了,才看了三天风景,我就已经在想什么时候能不带小孩自己再来一趟。我的低端手机iPhone 7根本配不上这么好的风景。

Day 4

第四天依然是大晴天,今天要开几个小时的车,途径小镇Vik前往Vatnajökull National Park。在Vik停留,去了那里的Black Beach,岸边的山体上有很多Basalt Column还有很多山洞,是我从前未见过的景致。海边有黑沙滩和光溜溜的石头,海里有很多奇特的岩石,海边风大浪猛,岸边的崖上有很多鸟,海里偶尔能看到海豹,总之这个海边可以玩的很多,要不是因为风太大总把黑沙吹嘴里我也可以玩很久。

接着去了Vik地标:半山腰的红屋顶白墙的小教堂。我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张网络图片上见到过。山边有黄色的蒲公英和紫色的鲁冰花,鲁冰花还没有完全开,小花们在海边吹来的大风中摇摆,站在山腰能看到远处Black Beach的全貌。

从Vik到Vatnajökull国家公园的一段路非常美,雪山近在路边,路边的地貌多样,有苔藓覆盖的火山岩,有冰川带下来的黑色沙石地,有河有溪有瀑布,而且今天运气又很好碰见好天气,视野非常清晰。我以为五月底六月初的冰岛不会热,但今天太阳很大,天上云不多,非常热。

在Skaftafell停下近距离看了冰川,去冰川的道很平,带着小孩也不难走。在步道上还看到很多贴地长的小花。看完又去了山上看Svartifoss,是另一个瀑布,特别之处在于瀑布周围的岩石是Balsalt column,因为赶时间我一路上下山狂奔,45分钟走了3.2km全身都湿透了。

因为是夏天,日照时间长,下午四点多开到冰川湖Jökulsárlón,湖上有浮冰,背景板是雪山和冰川,这个景实在是美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看了一会儿去了旁边的Diamond Beach,海滩上的冰闪闪发亮,难怪叫钻石海滩。

晚上十点才回到住处,明天继续在这附近晃悠。

Day 5 

今天不会再继续往前开了,掉头沿原路返回,打算去雷克雅未克。因为Jökulsálón冰川湖太好看,早晨又在那里停留了一下,扛着孩子在湖边走,早上的雪山上有云雾笼罩,阳光更温和,所以浮冰看起来又不太一样,太好看了拍了很多照片都拍不够。

冰川湖往西再走一点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冰川Fjallsálón,我们停下来在那里又走了下,步道很长,可以环湖一大圈,但我们时间不够只是短短走了一下。步道两边有很多低矮的小植物开着可爱的小花。

下午去了Fjaðrárgljúfur,是一个峡谷,步道不长,来回差不多40分钟能走完。逛了一圈之后今天的行程就差不多了,途径Vik去吃了晚饭。从Vik离开时,整个镇子突然被厚厚的云雾笼罩,能见度非常低,但一开离小镇云雾就立马不见了,视野又清晰了起来。晚上住在象友推荐的住宿The Garage,住得很舒服,竟然还有室外hot tub,泡在里面对面就是山和瀑布,第一次体验,爽到飞起。

Day 6 

今天要从住处开车2.5小时去雷克雅未克,安排了一个下午一点出海观鲸的活动。早晨九点出门,开车途中没有安排停留,时间很充裕,快11点时到了地点。途中可能因为靠近城市车多房多,所以景色没有特别美。

到了地点去周围的街道逛了逛,远远观望了一下地标建筑大教堂,去一家二手店逛了下,东西摆放得很整齐,但我并没有什么需要买的所以只是看了看。

下午1-4点出海观鲸,之前在阿拉斯加的Seward已经有过类似活动,这次主要是陪我妹看。上船没多久小孩就被大西洋的海浪给晃荡着睡着了,啥也没看到。我被摇晃的船弄得有点想吐。最后近距离看到好几条座头鲸,游过去时在水里露出背鳍,也看到好几次喷水,fluke dive也看到一次,它们游的时候慢慢的,像是慢动作。我觉得还是在阿拉斯加的Seward观鲸的体验比较好,因为那里不仅能观鲸,还是同时看峡湾,冰川还有水鸟,那次还看到了很多海豚,追着船嬉戏。而雷克雅未克旁边的大西洋上茫茫一片皆是空,除了坐着干等鲸鱼出现以及偶尔看一些海鸟就没别的看了。

回到陆地,去港口逛了逛,吃了一家叫Viet Noodles的越南汤粉(不推荐),然后就晃回酒店躺着了。

Day 7

今天是在冰岛的最后一天,原本打算把小孩交给我妹,然后我和家属去第一天因为天气太差没看成的Fagradallsfjall火山,起床后两人都太累了,决定还是轻松一点,就在雷克雅未克的市区逛一逛。

沿着彩虹街去了大教堂,教堂里马上要开一个音乐会,所以我幸运地听到了乐师演奏管风琴。教堂风格简约,内部的建筑细节相比哥特式教堂要简单很多。坐电梯去教堂上面看了城市全貌,有很多色彩明快的房子,很漂亮。

教堂周围是很典型的游客商业街,不知是还没到旅游旺季还是天气不好,游客并不多,有点冷清。街头有很多艺术元素,墙上的壁画和小公园里的桌子板凳都很有特色。

中午吃完饭就去机场了,下午七点半的飞机,四点就已经弄完了一切到了登机口。在机场里逛了逛打发了下时间,Keflavik机场的厕所很不错,每个隔间里面空间很大,每间还有单独的洗手台,带着小孩用这样的洗手间要方便很多。

飞机起飞后还有最后的惊喜,飞过格陵兰岛的南边时,我从飞机上看到了大片的雪山,很壮观。

落地出海关打车到停车场拿到车时已经是夜里快十一点,凌晨一点开到了家。冰岛行意犹未尽远远没有看够,我一定会再去。

日常

日常丨买二手古筝发生的小故事

这个冬天的一个周二,我在雪中开车去取一件二手古筝,卖主的经历和古筝的来历都非常有意思,这其中还有一个充满了巧合的彩蛋,这段偶遇点亮了这个寒冷阴暗又下着雪的周二,我一整天都因此很兴奋,趁着兴奋劲写下这段小故事。

学习钢琴两年后(我的钢琴也是网上一个邻居免费送出的),我进入了瓶颈期,进步缓慢,练琴常常沮丧,怎么练都冲不过一些障碍。沮丧之余我的心和眼都花了起来,想要去看看别的乐器,寻找点新的刺激(听起来怎么这么像一个渣男),于是打开了有一阵子没用的脸书Marketplace,在上面看起了二手乐器。

原本我打算入一个横笛,它不怎么占地方,二手的价格也不贵,在五十到一百美元之间,我也很喜欢它的声音。结果看来看去没看到合适的,却瞄到了一个卖主出两台古筝,两台一百美元,这个价格非常白菜,我很心动。卖主说她很久没弹它们了,还是决定出手卖掉。

古筝的样子很好看,价格也不贵。一开始我有些心动,但又觉得古筝太大占地方;后来我去看了些古筝视频,觉得卖家要出的那两台古筝样子看起来似乎有些老,跟当下的古筝看着不太一样,又继续开始犹豫。

周二的中午我在家工作,摸鱼期间打开了Marketplace给卖家发了消息,打算先问些古筝的细节再决定买不买。我让她把品牌信息发给我,她说琴是她几十年前在台湾买的,她发了琴上的商标信息给我,上面写着Chen Hsien-Chin Art Factory,我通过谷歌搜索到了Reddit古筝小组的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这家台湾的乐器厂和它的历史https://taiwantoday.tw/news.php?unit=20,29,35,45&post=25544

得到一些相关信息后,我先前对这台古筝的犹豫被好奇代替。这台古筝似乎很有点故事。一位白人女性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买了两台古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买下,问了卖主的住址,告诉她我一小时后就去取货。

很巧的是,这位卖主的英文名和我的英文名一样,拼法略有不同。卖主一开门,我跟她开玩笑说“xx meets xx!” 她说她在脸书上跟我联络的时候,看到我的名字眼睛一花,还以为脸书把她的名字给拼错了。我顺便提了一嘴,说我取了这个英文名是因为它跟我的中文名发音很像,然后把我的中文名字说了一遍。

结果她问:“你的名字中的xx两个字,是xx那两个字吗?”

我愣了一下神,因为我没料到她能把我的中文名发那么标准。

我说:“是啊,我名字里的那两个字就是你说的那两个字。”

然后彩蛋来了,她非常惊讶,说她70年代在台湾居住时,中文老师根据她的英文名字发音取了中文名,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样。

其实我的名字非常土,土到我出了我妈所在的那个村就没有见到过同名的。所以在美国见到一个白人女性有着一个和我一样的中文名,我非常惊讶,这也太巧了吧?

她说她以前能写那个中文名,后来忘了怎么写了。我说我等下可以写给她。

闲扯完了名字,终于进到正题:古筝。

原来卖主的前夫是位华裔,40年代时从大陆迁到了美国。后来卖主因为前夫在70年代去台湾求学也跟着去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学了古筝,后来把古筝带回了美国。她边讲古筝背后的故事,边给我介绍她那台70年代从台湾带回美国的古筝。其实我对古筝一无所知,她给我演示了怎么弹,怎么调音,怎么换琴弦。

旁边的餐桌上放着她的备用琴弦,有很多,摊满了一桌子。她说这些琴弦都是当年她前夫去中国城给她买的,都没怎么用上。她从里面找齐了一套给我,并送了我两册古筝的书。其中一本是梁在平写的,她说当年在台湾她就是跟着梁在平学的。不过我俩说话这会儿,我并不知道梁在平是谁,回家之后想起来之前看到的那个Reddit帖子里面提到的把筝乐在美国发扬光大的Liang Tsai-Ping似乎就是梁在平,继续一查,才知道梁是筝乐大师,台湾的网站上还有专门的介绍文章: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2_667.html

卖主还给了我一个旧信封,上面是繁体手写体,里面装着两个民国五十四年的钱币,上面印着蒋中正的头像。

尽管我对古筝一无所知,但我却被这件旧物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些故事就是旧物的魅力所在。

我跟卖主继续闲聊,问她现在还会不会讲中文,她说我如果讲慢一些她还是能听懂,我就慢慢说了一段,她大概听懂了。又问她的孩子讲不讲中文,她说那时候的中文环境不太好,所以孩子并不会中文。我跟她说现在不太一样,学习中文的环境要好很多,能讲中文的人也很多。

“Do you wanna reconnect with that community?” 我问她,并告诉她如果想的话可以来参加我感恩节的周六在家办的百乐趴,会有很多讲中文的朋友。她说她会来参加,不过后来她因为生病没有来,本来我非常期待跟她再聊一聊。

本来只是取个古筝,结果我跟卖主聊了一个多小时,走之前她拿出白纸,我把我俩的中文名写了一遍,又互留了联系方式。

就这样,我又因为买旧物,既听了有趣的故事,又多交了个朋友。

成长

成长日记丨三岁了

孩子三岁了。夏天时,因为工作放缓压力没那么大,有更多精力去维护关系,于是一家三口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我每天和孩子相处得很愉快,看着她觉得特别爱她,甚至有了想再来一个的心思,当然这种想法是不理智的。夏天的快乐和平和是短暂的,忙碌辛劳加鸡飞狗跳才是常态。

今年小孩的生日会交给了她爸爸去操办,我把需要请的朋友的联系方式给他,他去邀请他们。没有请小孩班上的同学,请的都是平常课外一起玩的小朋友,大概有七八个。过去几年为了小孩积极社交还是认识了不少人的,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维持关系,有一些没有怎么维持下来的关系今年就没再请了,比如有个邻居家的孩子,之前交换了联系方式,去年请来了生日会,但后来却一直没有主动约在一起玩过,关系比较淡今年就没请。

今年天公又不作美,本来准备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办,结果和去年一样看着要下雨,于是又改成了家里。我准备好了玉米片和蘸酱,香蕉片,在Shatila网购的baklava,以及Trader Joe’s买的一些速食,没有准备蛋糕,小朋友们吃蛋糕这样的甜食也不好。这已经算是很不复杂的生日会了,但光准备这些也已经花了我很多功夫。

和去年一样,跟朋友们强调了不用给小孩买礼物。去年的时候跟大家说不用带礼物,但很多人还是带了,今年还好,就收到了两份,一份是孩子最着魔的小番茄,一份是一本兔子涂色书,兔子也恰好是小孩最喜欢的。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小孩的生日会就已经是最大的礼物。

这天我给孩子穿了奶奶买的两条新裙子中的一条,扎了两个小辫子,挺可爱的,后来忘了拍照留念。生日那天客厅里都是人,我跟这个孩子玩一下,跟那个孩子玩一下,小孩很喜欢她的朋友们,跑来跑去很开心。一个朋友最近生了第二个孩子,大概半岁,性格冷静随和,大家都忍不住上去抱一抱。

我满屋跑着招待客人,难得跟客人说上几句话。这种社交聚会更像是为朋友们提供一个彼此认识的场所,但我也乐得这么做。我没有孩子的朋友跟有孩子的朋友都不太认识,所以没孩子的那位朋友来的时候都在脑中玩猜猜猜游戏,猜谁和谁是夫妇,而小孩又是谁家的。

虽然没有蛋糕,但后来还是跟小孩唱了唱生日歌。

孩子就这样三岁了。有天晚上我想着她很快会长大离家,竟然伤感起来,哭了半天。

人们常说要珍惜当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时时刻刻保持精神和肉体在场,并享受那一刻,不管是好是坏。我带孩子这几年,情绪起起伏伏,像坐过山车,孩子乖巧可爱的时候愉悦,孩子撒泼打滚的时候我也失去了平静跟着暴躁。要练就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本领,还需要继续修炼啊。

总结 读书

读书丨Stop Buying Bins

七月大规模decluttering期间刷了不少reddit的帖子,看到decluttering小组的组员分享了这本书,标题很直白,《别再买收纳箱了!》,作者是个美国人,一个职业整理师。极简和收纳类的知识我零零星星了解过很多,但真正整本看完的书却不多,看过Fumio Sasaki的Goodbye, Things: The New Japanese Minimalism(台版:佐佐木典士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近藤麻理惠的那本神作至今都没有看过,只看过她在网飞的收纳整理真人秀第一季。

日系极简主义背后有一整套比较大的哲学理念,还有spark joy这种在我看来有点抽象的概念。而《别再买收纳箱了!》非常务实,没有那么多大道理,有的是一个个案例和一些易操作好上手的收纳整理的要点。正因为此,这本书很像一本工作笔记,作者描述每个客户的情况,以及她如何和她们合作沟通,处理那些或者堆积如山或者凌乱的物品。

案例特别丰富。有人喜欢囤衣服,有人继承了姑母一大堆物品需要处理,有人老了在儿女的强迫下downsize却不想搬离大屋子,有人想做古董生意囤了很多古董,有人爱靠购物减压(retail therapy),有人不喜欢收拾屋子家里乱七八糟,有人重组了家庭需要处理重复了的物品。不管如何混乱,作者工作起来都很有结构和条例,和客户一起讨论列出推进的步骤,并给客户鼓励,督促她们执行。我看这些故事不是在找做事的步骤,而是看这些客户哪些和我比较像。因为我也爱逛古董店二手店,和我最像的就是书里想做古董生意的这位了。我买是买了一些,但都是买来自己用的,不过装饰类的零碎小件古董确实是可以少买些,每次买回来要琢磨放在哪里挂在哪里也很费时费事。

大部分案例里,作者都成功帮助客户整理了物品,只有在那位在儿女强迫下downsize的老人那里失败了。这也难怪,如果客户本人意愿不强烈是被强迫的,那工作很难开展,对方也不会配合。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思考,她说,很多时候客户想要她去整理混乱的物品,事实上是想让她去整理混乱的生活,而她常常需要面对混乱生活背后的心理机制。她说她并未受过心理教育,她能整理物品,但心病她是没法解决的。

作者提出的另外一点也很有启发,她说她特别在乎客户整理的动机,“我应该这样做”在她看来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动机,而其中一位客户说他整理是想“把约会对象带回家”,这个在作者看来就是个很好也很强的动机。我也思考了下自己整理的动机:

  1. 物品太多管理起来太辛苦
  2. 买那么多物品很烧钱
  3. 空间里的物品一多会让我焦虑
  4. 我喜欢空旷和干净的空间

作者并不是非常极端,要快刀斩掉一切。比如她并不反对那些美丽却无用的东西,她反对的是把美丽无用的东西关在盒子里放在一边,不能看也不能赏玩,她推荐这一类东西统统都展示出来。她也并不要求衣服都要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起来,这点和近藤就很不同。

所有的收纳整理要点都在最后一章里,很多我都已经知道了,不过下次再整理时可以拿出来重温一下。对于想要立马上手的整理新手,可以直接看最后一章来实践。

总结 日常

总结丨Decluttering: 小男孩的开裆裤

2019年3月,我挺着大肚子,回了一趟国。临走前打包行李,行李很多,因为她给我买了不少婴儿衣物,尽管我已经跟她说过不用买。接着她又把柜子里存着的外甥小时候穿的衣物和用品全拿了出来,让我带走。当时外甥已经十一岁,也就是说这些衣服妈妈存了十多年。

看着那些衣服,我有些难过,我妈是那种“扔扔扔”型的,极少存用不上的东西,家里多年来都是空无一物风,她认为没用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用过的东西,不是被扔了就是被当破烂卖掉。外甥只有一两岁时,妈妈说以后他的衣服穿不了了都留着,留给我的孩子穿。

我当时只是笑笑,没把这话当回事,因为那时我并不想要孩子,也比较笃定自己不会有孩子。我让她把衣服送给别家的孩子,她说:“现在还有哪家孩子拣别家的旧衣服穿呢?” 

我知道她一直期盼我过结婚生孩子的主流生活,然而我一走了之,多年来都没有结婚和生孩子的迹象。她拿出柜子里放了十年的小孩衣服,我留在房间里收拾, 收着收着就一阵鼻酸,眼泪掉了下来。

究竟是在哭什么呢?也许是哭妈妈多年来都没实现的期盼,她有她的期盼,可我却有我的活法,我不希望她对我有这样的期盼,然而经验所限她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期盼。想到她的一生,我总忍不住想哭。又也许是哭像我外甥这样的孩子,那么小那样无助,在没有太多关爱的家庭里挣扎着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忽视,粗暴和暴力。又或者是哭时光的流失,十几年如一瞬,就这样过去了,妈妈也老了。

照说我正努力地走在极简路上,对这些可能用不上的东西应该拒绝(比如小男孩的开裆裤),但在当时那样的情境下我心软了,没有拒绝,这些带着情感的东西是我的软肋,让我难以拒绝。我花了很多力气把东西打包,带到了美国。

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大概用到了这些衣物的三分之一,所有的开裆裤都用不上,那些占了很大空间的厚冬衣也用不上,因为冬天很少在室外,不需要穿那么厚。今年三月城里给阿富汗的难民募捐时,我清理了一部分衣服拿去捐掉,希望它们能服务有需要的人。

剩下的棉开裆裤,我一直收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捐掉吧,觉得肯定也没人用得上,毕竟美国没有小朋友穿开裆裤。绞尽脑汁想着这些衣服还能干嘛,也许能拆了做一床小棉被,然而我是缝纫新手,等到会做小棉被,可能又是好几年过去了。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拿去捐掉了,心里安慰自己,即使没人能用上,二手店也有回收机制,最不济,这些衣服好歹也能被送去当rag吧?

捐掉之后,如释重负。

================================我是分割线================================

可能大家都会有一些“我锻炼一下就可以穿上”的衣服,这些衣服最后往往都压箱底了,直到大清理的时候才能重见天日。我在极简生活前也有这一类衣服。

其实我知道自己懒,并不会去锻炼,身体也不会突然变小一号,平时我不怎么买这种小一码根本穿不上的衣服。但2017年要结婚之前,我在ASOS上看到一件米白色的舞会裙,大概70美元。

我第一反应是:好便宜!也许我可以拿来当婚纱穿。

这件裙子是6码的,而我一直穿8码。

然而此刻我已经昏了头,心想锻炼一下也许能穿上,新娘子们结婚前不都是要努力瘦一瘦的吗?于是我买了回来。

一上身,自然是穿不上的,扣子扣不上,腰那里也太小,非常不合身。

于是它就压箱底了。

后来我锻炼了,但依然穿不上。

于是它依然压在箱底。

压了一年多我开始了极简生活,把这条裙子拖出来拍照,挂在poshmark上标价20出售。

过去了很久,无人问津。

于是它继续压箱底。

又过去了好几年,如今我都结婚五年了,这条原本打算做婚纱的裙子还是没有派上用场。

七月大清理,我又把它拖出来,拍照,标价20贴在脸书marketplace上卖。

过了一段时间,无人问津,我把价格降到了15。

还是没有什么人问。本来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结果真让我等来了买家。一个姑娘说要买,约好了时间,准时出现取走了东西并付了钱。

终于出掉了,长吁一口气,又少了一件压箱底的东西,欢呼!

希望这是在衣服上犯的最后一次傻。

总结 日常

总结丨七月的30天整理计划及其他

夏天是家家户户清理家用的高峰时期,不少家庭都在周末办garage sale出闲置。我一边买着别人的闲置,一边也需要清理自己的闲置。八月公婆要来家里,我需要清出一个房间和储物间给他们用,同时我想把车库清理出来出租出去,好防止自己把多余的空间当仓库不停地塞东西。

清理工作从六月底就零零碎碎地开始了,真正开始订计划并差不多每天执行是七月,订了个30天整理计划,主打公婆要住的房间和储物间,以及车库。

不清理不知道,一清理吓一跳,虽然我努力践行极简主义,但一松懈下来家里就又被我放满了东西,家里储物间和车库都又满又乱。我的物欲简直像癌细胞,不时时用极简主义化疗一下就会无尽扩散,这几年的极简之路也是进三步退两步,退步的根源在于我和我那已经过世的奶奶一样,喜欢捡破烂,四处搜寻了不少别人用不着了但我认为未来可能用得着的东西。

这部分需要清理的东西中大部分是孩子的玩具。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孩子并不怎么喜欢玩玩具,尤其是体育类的,常玩的都是家里的锅碗瓢盆,袋子盒子,还有她每天都念叨的几条裤子。除了玩具,家里还有好一些使用率还算高但却不好收纳的东西,比如我有个落地风扇,特别不好收纳,我就15块卖了,又在marketplace上以同样的价格买了个好收纳的box fan,又比如家里有一套四把餐椅,坐着是很舒服,但是又大又重,我不喜欢,卖了然后又买了几把轻便又便宜的二手宜家。

我的清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主攻储物间和车库,把使用率低和不好收纳的东西拖出来放到车库的”闲置物品集中处理站”,能卖的就拍照贴Marketplace,不值得卖的在脸书或是Nextdoor白送出去或是送去二手店捐掉,明显不会有人要的扔垃圾桶。

把东西拖到车库是最省事的一步,接下来的拍照,写广告,和买家沟通并约时间取货才是最繁琐的。这是我头一次用marketplace卖东西,一开始觉得上面很多骗子,用了两周后慢慢掌握了用法,并能够很快识别骗子和那些不那么真心想买的人。用熟悉了之后觉得使用体验还可以,最大的优点是customer base足够大,东西贴出去一周内能出手,七月里一共出掉了将近30件物品。出闲置清单如下(总计$479):

  1. 儿童篮球架 $15
  2. 婴儿推车 $20
  3. 沙拉甩水器 $10
  4. 儿童三轮车1 $10
  5. 儿童木工架 $10
  6. 儿童三轮车2 $15
  7. 儿童足球网 $15
  8. 尿布桶 $20
  9. 餐椅四张 $90
  10. 玩具shape sorter $7
  11. 玩具收纳架 $20
  12. 鞋架 $10
  13. 推车 $5
  14. 婴儿防护门两个 $20
  15. 折叠餐桌加椅子两张 $20
  16. 折叠凳 $5
  17. 电脑升降架 $70
  18. 耐克网球鞋 $15
  19. Asics排球鞋 $15
  20. 全新舞会裙 $15
  21. 自行车 $35
  22. 落地风扇 $15
  23. 木塞板 $5
  24. 儿童充气泳池 $8
  25. 儿童木质玩具火车 $3
  26. 茶具一套 $6
  27. 户外餐桌餐椅加阳伞 送
  28. 旧窗户 送
  29. Swiffer拖把 送
  30. 除草剂两罐 送
  31. 长皮靴一双 送
  32. Area rug 送
  33. 假花和花瓶 送
  34. 花盆和沥水碟 捐
  35. 旅行袋一套 捐

出闲置的同时又买入了一些来重新规整空间(总计$464):

  1. 宜家桌子 $20
  2. 手工制木条箱子 $20
  3. 木质架子 $40 (最不划算的一笔支出,刚入市,不知道marketplace可以还价)
  4. 镜子 $8
  5. 边柜 $25
  6. 折叠桌 15
  7. 金属收纳架 $30(放车库)
  8. 镜子 $15
  9. REI户外椅子 $20
  10. OXO油瓶 $1
  11. 宜家椅子2张 $20
  12. 宜家椅子2张 $10
  13. 平衡车 $25
  14. 番茄架 $5
  15. 花架4个 $40
  16. 方形电扇 $15
  17. 扶椅 $25
  18. 搭脚蹬子 $10
  19. Uklele $40
  20. 三盏台灯 $50
  21. 爱尔兰鼓 $30
  22. 布制储物箱兼ottoman 免费
  23. 吊扇 免费
  24. 儿童twinbed 免费
  25. 5加仑桶两个 免费

出掉35件物品得$479,入了25件物品花$464,哈哈哈哈基本等于白干,好在目前出掉的物品数量还是比买进来的物品数量要多,车库和储存间重置之后清爽了很多。

大目标处理完之后,下一个清理目标是家里其他空间的抽屉和架子。之前我的清理很随机:每天任意打开家里的一个抽屉或是柜子,搜刮一番看看有什么东西是闲置的,然后把闲置的东西清理出去。接下来的八月应该好好地计划一下,更加系统地清理家里的抽屉和柜子。

八月清理目标如下:

  1. 厨房所有的抽屉和柜子还有冰箱
  2. Mudroom里所有的shoebench
  3. 已经放在车库的小孩不穿了的衣服和不用了的玩具
  4. 小孩房间的书架和衣柜
  5. 客厅里的书架和壁柜
  6. 二楼洗手间的所有柜子和抽屉
  7. 我的房间(终极老大难)

七月在工作上无所作为,但生活上还是完成了很多事情,除了以上的30天清理计划,我还干了下面的事情:

  1. 自制花栗鼠陷阱和花栗鼠斗智斗勇,看你们还来咬我的番茄!
  2. 清理了车库门口堆了两个月的种植土并在院子里开出了一长条地(铲土累死我也!)
  3. 连续学了20天的荷兰语 Ik spreek Nederlands!
  4. 把钢琴凳上的旧钉子拆了并打磨了表面旧漆
  5. 修好了一条掉了拉链头的拉链,于是一个儿童防水床罩又可以用啦!
  6. 自制了一个琴凳增高坐垫
  7. 独立日出去大湖边玩了两天
  8. 把车库出租的文件准备好了并和租户签了文件

所以七月还是干了很多事情的。

总结 读书

读书丨平等的男女关系为什么还没实现?

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All the Rage: Mothers, Fathers, and the Myth of Equal Partnership。

作者在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下长大,进入异性恋婚姻有了孩子后的经历却是另一码事,通过个人经历和大量的访谈,作者发现异性恋伴侣关系内家务和育儿劳动分配不平等非常普遍,女的做了65%,男的做了35%,这离平等还很有一段距离。

作者发问:为什么男的在家务和育儿劳动上做得那么少?(男的为什么那么不行?)

其实有很多现有理论解释男性为什么在家务和育儿上如此无能,比如天性论,即男性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作者在第二章举出了各种有力的研究来反驳这种谬论。第三章从另一个理论角度来解释这种家务分配上的男女差异。男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规训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女孩往往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女性气质的要求来培养,变得细心,耐心,善于照顾别人,而男性并不被要求这么做。这样的结果就是男女双方结合进入家庭生活后,女性就“自然而然”地被默认为应该为家庭牺牲和付出的人。

女权运动的发展使得女性打入了公共空间,成为职业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然而女性在社会上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在家里却依然要和传统女性一样为家庭付出,两幅担子日积月累地压着,女性群体不可能不怨念。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大批女性有了平等意识,去社会上闯荡挑起了担子,在职场上争取到了以前不曾有的权利,同时也希望家庭内部能够更平等,然而男性在家里却岿然不动当甩手掌柜,挑不起担子,依然享受着女性的无偿劳动和付出。更糟的是,不管女性收入比男性高还是低,家里的担子都得她来挑。女性收入如果比男性高,那就需要在家里做事来弥补男性因为收入比老婆低丢失的面子。(女人为什么这么惨啊!)

不平等在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明显。母亲一直是那个被默认的家长,当人们用“家长”这个词时,默认这个人就应该是母亲,社会默认了母亲要安排照顾孩子的一切。孩子在学校生病,上着班的母亲要第一时间调节工作时间去照顾孩子的需求,父亲的工作却可以毫不受影响。围绕着孩子和家庭那些成堆的琐事,比如预约医生,准备上学的午餐,安排玩伴和暑期活动,也都是母亲来操心。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量陡然增多,男性当了父亲,却依然心安理得,理所应当觉得自己可以保有当父亲以前的生活,频繁去健身房锻炼,和好兄弟们出去喝酒看球赛,偶尔被分配了家务和育儿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一边是社会对女性“密集型母职”的高期待高要求,一边是雷打不动的男性在一旁毫不作为,这都让异性伴侣关系里的女性生活艰难。

男性在家里的不作为还有另一说,叫maternal gatekeeping,指女性在家中把着母职的门,通过母职获得权力感,不愿意放权给男性,对家务和育儿要求严格,控制男性的家务和育儿工作,所以男性才会不作为。所以这个理论是说,女性也要为男性在家中的失职负责吗?虽然这个理论能解释一部分母亲的行为,但我并不太认同其中的逻辑。女性为什么把着门不放权?为什么不信任男性可以做好家务?从我自身经验来说,那是因为我一次次地放手让对方去做,对方却连很简单的任务都屡屡做砸,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我才会慢慢放弃。

为什么男性在家中不做家务?社会学家Scott Coltrane说,那是因为男性做家务无利可图。抵抗家务能够“强化男女的空间分隔,稳固男性理想,维持现有的男优于女的性别秩序。” 男人心中默认自己有权无偿享有女性伴侣在家中的劳动,如果男性不有意识地抵抗心中默认的这个信条,家庭内部的平等就很难推动。

女性要抵抗不平等的关系,但最终不平等的秩序要有所改变,还是需要男性有意识地审视自身的性别特权并放弃这些特权,和女性一起,时时以推动平等关系为第一要务。作者有提到一些特别平等的夫妻,能做到平等也是因为他们一直将平等关系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这本书里理论很多,这些理论能帮助读者理解现状为什么是这样,但却并没有提供一些实操性的解决办法。不过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大量访谈案例细节,我和那些妻子们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她们在关系中的沮丧,愤怒,失望,我都曾体会过。

十几年前精英女性倡导女性在职场lean in,可是男性在家中不lean in,女性在承担家中大量工作还要在职场精进的结果就是累死自己。我期待有男性出来写本给广大男性看的书:Lean In at Home。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