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 - 8 of 8 RESULTS
总结 读书

读书丨Stop Buying Bins

七月大规模decluttering期间刷了不少reddit的帖子,看到decluttering小组的组员分享了这本书,标题很直白,《别再买收纳箱了!》,作者是个美国人,一个职业整理师。极简和收纳类的知识我零零星星了解过很多,但真正整本看完的书却不多,看过Fumio Sasaki的Goodbye, Things: The New Japanese Minimalism(台版:佐佐木典士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近藤麻理惠的那本神作至今都没有看过,只看过她在网飞的收纳整理真人秀第一季。

日系极简主义背后有一整套比较大的哲学理念,还有spark joy这种在我看来有点抽象的概念。而《别再买收纳箱了!》非常务实,没有那么多大道理,有的是一个个案例和一些易操作好上手的收纳整理的要点。正因为此,这本书很像一本工作笔记,作者描述每个客户的情况,以及她如何和她们合作沟通,处理那些或者堆积如山或者凌乱的物品。

案例特别丰富。有人喜欢囤衣服,有人继承了姑母一大堆物品需要处理,有人老了在儿女的强迫下downsize却不想搬离大屋子,有人想做古董生意囤了很多古董,有人爱靠购物减压(retail therapy),有人不喜欢收拾屋子家里乱七八糟,有人重组了家庭需要处理重复了的物品。不管如何混乱,作者工作起来都很有结构和条例,和客户一起讨论列出推进的步骤,并给客户鼓励,督促她们执行。我看这些故事不是在找做事的步骤,而是看这些客户哪些和我比较像。因为我也爱逛古董店二手店,和我最像的就是书里想做古董生意的这位了。我买是买了一些,但都是买来自己用的,不过装饰类的零碎小件古董确实是可以少买些,每次买回来要琢磨放在哪里挂在哪里也很费时费事。

大部分案例里,作者都成功帮助客户整理了物品,只有在那位在儿女强迫下downsize的老人那里失败了。这也难怪,如果客户本人意愿不强烈是被强迫的,那工作很难开展,对方也不会配合。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思考,她说,很多时候客户想要她去整理混乱的物品,事实上是想让她去整理混乱的生活,而她常常需要面对混乱生活背后的心理机制。她说她并未受过心理教育,她能整理物品,但心病她是没法解决的。

作者提出的另外一点也很有启发,她说她特别在乎客户整理的动机,“我应该这样做”在她看来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动机,而其中一位客户说他整理是想“把约会对象带回家”,这个在作者看来就是个很好也很强的动机。我也思考了下自己整理的动机:

  1. 物品太多管理起来太辛苦
  2. 买那么多物品很烧钱
  3. 空间里的物品一多会让我焦虑
  4. 我喜欢空旷和干净的空间

作者并不是非常极端,要快刀斩掉一切。比如她并不反对那些美丽却无用的东西,她反对的是把美丽无用的东西关在盒子里放在一边,不能看也不能赏玩,她推荐这一类东西统统都展示出来。她也并不要求衣服都要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起来,这点和近藤就很不同。

所有的收纳整理要点都在最后一章里,很多我都已经知道了,不过下次再整理时可以拿出来重温一下。对于想要立马上手的整理新手,可以直接看最后一章来实践。

总结 读书

读书丨平等的男女关系为什么还没实现?

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All the Rage: Mothers, Fathers, and the Myth of Equal Partnership。

作者在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下长大,进入异性恋婚姻有了孩子后的经历却是另一码事,通过个人经历和大量的访谈,作者发现异性恋伴侣关系内家务和育儿劳动分配不平等非常普遍,女的做了65%,男的做了35%,这离平等还很有一段距离。

作者发问:为什么男的在家务和育儿劳动上做得那么少?(男的为什么那么不行?)

其实有很多现有理论解释男性为什么在家务和育儿上如此无能,比如天性论,即男性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作者在第二章举出了各种有力的研究来反驳这种谬论。第三章从另一个理论角度来解释这种家务分配上的男女差异。男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规训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女孩往往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女性气质的要求来培养,变得细心,耐心,善于照顾别人,而男性并不被要求这么做。这样的结果就是男女双方结合进入家庭生活后,女性就“自然而然”地被默认为应该为家庭牺牲和付出的人。

女权运动的发展使得女性打入了公共空间,成为职业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然而女性在社会上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在家里却依然要和传统女性一样为家庭付出,两幅担子日积月累地压着,女性群体不可能不怨念。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大批女性有了平等意识,去社会上闯荡挑起了担子,在职场上争取到了以前不曾有的权利,同时也希望家庭内部能够更平等,然而男性在家里却岿然不动当甩手掌柜,挑不起担子,依然享受着女性的无偿劳动和付出。更糟的是,不管女性收入比男性高还是低,家里的担子都得她来挑。女性收入如果比男性高,那就需要在家里做事来弥补男性因为收入比老婆低丢失的面子。(女人为什么这么惨啊!)

不平等在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明显。母亲一直是那个被默认的家长,当人们用“家长”这个词时,默认这个人就应该是母亲,社会默认了母亲要安排照顾孩子的一切。孩子在学校生病,上着班的母亲要第一时间调节工作时间去照顾孩子的需求,父亲的工作却可以毫不受影响。围绕着孩子和家庭那些成堆的琐事,比如预约医生,准备上学的午餐,安排玩伴和暑期活动,也都是母亲来操心。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量陡然增多,男性当了父亲,却依然心安理得,理所应当觉得自己可以保有当父亲以前的生活,频繁去健身房锻炼,和好兄弟们出去喝酒看球赛,偶尔被分配了家务和育儿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一边是社会对女性“密集型母职”的高期待高要求,一边是雷打不动的男性在一旁毫不作为,这都让异性伴侣关系里的女性生活艰难。

男性在家里的不作为还有另一说,叫maternal gatekeeping,指女性在家中把着母职的门,通过母职获得权力感,不愿意放权给男性,对家务和育儿要求严格,控制男性的家务和育儿工作,所以男性才会不作为。所以这个理论是说,女性也要为男性在家中的失职负责吗?虽然这个理论能解释一部分母亲的行为,但我并不太认同其中的逻辑。女性为什么把着门不放权?为什么不信任男性可以做好家务?从我自身经验来说,那是因为我一次次地放手让对方去做,对方却连很简单的任务都屡屡做砸,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我才会慢慢放弃。

为什么男性在家中不做家务?社会学家Scott Coltrane说,那是因为男性做家务无利可图。抵抗家务能够“强化男女的空间分隔,稳固男性理想,维持现有的男优于女的性别秩序。” 男人心中默认自己有权无偿享有女性伴侣在家中的劳动,如果男性不有意识地抵抗心中默认的这个信条,家庭内部的平等就很难推动。

女性要抵抗不平等的关系,但最终不平等的秩序要有所改变,还是需要男性有意识地审视自身的性别特权并放弃这些特权,和女性一起,时时以推动平等关系为第一要务。作者有提到一些特别平等的夫妻,能做到平等也是因为他们一直将平等关系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这本书里理论很多,这些理论能帮助读者理解现状为什么是这样,但却并没有提供一些实操性的解决办法。不过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大量访谈案例细节,我和那些妻子们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她们在关系中的沮丧,愤怒,失望,我都曾体会过。

十几年前精英女性倡导女性在职场lean in,可是男性在家中不lean in,女性在承担家中大量工作还要在职场精进的结果就是累死自己。我期待有男性出来写本给广大男性看的书:Lean In at Home。

总结 读书

读书丨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

(清库存:这书我在2016年刚出版时就买了,六年后的今天才看。)

中国政府在2015年时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这本书在2016年出版,很是时候。

封面设计中国人一看就懂,一个小男孩居中坐在一张很考究的椅子上,像个当代小皇帝。

作者虽是海外华裔没在中国长大,但作为长期驻华的记者,为计划生育政策做的功课和研究还是很足的,书中还原了当时制订政策的“科学”依据,宋健这种搞火箭科学的专家借鉴了荷兰数学家Geert Jan Olsder的数学模型,主张推行一胎化的生育政策来减缓人口过快增长。中央采纳了这种极端的生育政策,忽视了当时梁中堂更加温和的“晚稀少”主张。

很难说如果当时推行了“晩稀少”,中国会不会人口爆炸,会不会有不同的社会问题。但一胎化这样极端又愚蠢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带来的是无数女性的血泪以及即将到来的老龄化这样巨大的社会问题。一些城市独生女家庭的女孩可能因为这个政策受了些益,独享一切资源获得了好的发展,但这群人的得益难以抵消这个政策给我们的母亲辈带来的痛苦,不过这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并没有着重讲这一点,只是零星提了提强制堕胎,强制节育这些现象。

这本书从零八年的汶川地震这个时间点开始,讲述了一胎政策带来的无数现象和问题:灾难里失去孩子失去未来保障的失独家庭;计生委的生育警察对村妇们的生育监控;独生子女的成长之痛和负担之重;弃杀女婴,堕女胎导致的性别失衡和大量光棍,以及带来的妇女拐卖问题;社会老龄化养老金亏空老无所养的问题;政府在跨国收养中参与的贩婴行为;以及无法生育得依靠海外代孕的成功人士夫妇。这里面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不知当今的执政班子会不会也在心里暗暗骂当时政策制订人一句蠢货。

问题早已开始显现,然而政策的调整却太慢,调整后的政策的反馈也并不好。现在政府倒是希望年轻人能多生孩子,但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生了,生了的也不敢生第二个,住房教育和医疗都那么贵,中国也没有多少家庭能养得起两个孩子,并且现在养孩子也不像过去,给口饭吃活着就行,消费主义推动着精细化育儿,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养一个孩子都精疲力尽,更别说养两个了。

这本书写得特别全面,涵盖了各个方面,有点像个计划生育全景图,其中还穿插了作者个人的家庭背景(家中五个女儿)和生育故事(高龄IVF),每个章节都由一个核心人物引出一个核心话题,或是由一个核心话题带出一组核心人物,故事性很强,所以可读性也很强。

这本书对计划生育带来的血泪史的描述仍然不够,这种“不够,” 是指我和这些故事竟然没有情感上的共鸣,以往我看这类话题一定都会哭。这种共鸣的缺乏,不知是因为文字作为媒介载体更为冷感,或是因为作者想要保持一种冷静而专业的语调,又或者是因为我亲历这其中的血泪太多过于麻木。因为亲身经历并且也研究过这个话题,所以读这本书时会有那种“哦,这个我已经知道了”的平淡。看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如2019年的One Child Nation,2021年的Found,以及更早一些2011年的Somewhere Between,都哭得很惨,也许纪录片这种视觉加音效就是比书要更加煽动人一些吧。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最认同的一句话:Everybody has the right to want children, but you don’t have the right to children. Children have the right to parents (173).

读书

读书丨Dreamers: How Young Indians Are Changing the World

如果只看书名,“改变世界”这几个字眼会让我以为这书讲述是杰出印度青年的故事,讲述他们的成功之类。然而我预判错误,这本书更多讲的是当代印度(男)青年如何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份成功的定义很简单,逃不脱权,钱,名三个字,实现成功的途径可以是开新媒体公司,开英语培训机构,做政府服务外包,做鸡汤大师,搞政治,当明星,甚至是搞诈骗。

通过作者的讲述,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一代的印度年轻人都在想什么,追逐什么,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他们不少都出身微寒,很多来自印度广大的乡村地区,稍好一点的来自普通中产家庭,他们不甘于平庸且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想要更多的钱,更多的影响力,更多的光环。作者承认她自己也不太理解这群人为什么如此出身却会有这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们有着野心和对成功的渴望,甚至有一些狂热和极端,有不少没有完成高等教育就加入了追梦的队伍。这个梦可以是很具象的,对那些男青年来说,无非是钱权在手,香车美女,耀眼的物质生活;这个梦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对于热衷于通过政治来实现成功的青年来说,这个梦是让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并掌握多数权利,又或者是让这个国家更加公平公正,不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有上升的出路。

第一部分的三章里所描述的几位青年都还属于我能想象的范围之内,第一章讲的是几个年轻人办了一个像BuzzFeed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叫WittyFeed,一群年轻人坐在一起挖掘编写能够带来巨大流量的内容,走的都是些标题党奶头乐的路线,公司的创始人招进来的也都是像他一样出身无名之辈却对成功十分渴望的年轻人。创始人像所有搞企业的一样,很会跟年轻人画大饼灌鸡汤。这个公司一度也挺成功,创造了很多流量。这个路线并不稀奇,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可能都走着类似的路。

第二章的英语培训机构让我想到了新东方,不同的的是,去新东方培训的大多是有出国梦的,不少最后也出国获得了高等教育,而去印度这家叫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poken English的大型英语培训机构的学员们,去做培训只是为了获得基础的英语沟通技能,好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当地巨大的客服产业对能说英语的雇员需求也十分大。作者采访了这个机构的一位明星培训师,他来自农村,以前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曾经也是这个机构的学员,后来学得很好留下来教学成了明星培训师,也算是成功了。他这一类人爬到了这个行业金字塔偏上层的位置成功了,但不知道那些学会了英语去客服公司每天接电话的学员是否也会觉得自己是成功了呢?

第三章的年轻人的生钱之路是靠在村子里设立政府服务外包点,服务包括证件照,代填政府福利申请表,采指纹虹膜之类的行政事务。这类生意让我想到了上海梅龙镇广场美国领事馆签证中心的存包服务,简直一本万利。这类外包服务本身也许有一定利润的,但收入的大头似乎是来自村民的一些小贿赂,比如给这位年轻人多塞点钱以期优先被服务。年轻人对这类贿赂也毫无道德负担,收额外的钱收得心安理得。他搞这类外包搞得风生水起,业务逐步扩大,收入也越来越多,给家里盖了房子买了车子,给两个妹妹出嫁妆,因为钱多话语权也多,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他决定。这类成功的风险在于会被人举报,大房大车那么扎眼,村里人举报收受贿赂的行为也是一抓一个准。通过这章我也稍稍了解了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如何低下。

第二部分的两章里的年轻人的逐梦之路就有些疯狂了。加入护牛组织的这群年轻人在我看来就是无事生非的小混混,通过政治来消化自己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和愤怒,进一步加剧族群分裂,做出来的事情特别疯狂,比如在情人节这种日子里在街上巡逻,看到有印度教姑娘和穆斯林小伙在一起就要上前强行拆散。这群男青年的政见显然和这部分另一章里出现的唯一女性角色的政见不同,后者呼唤公平平等,希望靠参政带来改变,通过竞选成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学生会主席。竞选以及后续的任职期间都是喧嚣与风浪夹杂,甚至有敌对双方在街头的武力对峙。 一位呼唤公平公正的女性的上任似乎也无法改变各种分裂的大潮。

最后一部分里想要当明星的男青年可谓是以自己的经历来了次逐梦演艺圈,然而万般努力,即使在地区选美比赛中获得冠军,也没能让其顺利进入娱乐圈获得他想要的成功,仍然在四处奔波试镜,选美比赛得冠军带来的好处也只是让他成了下一届选美比赛的评委,当一次评委得到的金钱回报可能还不够他上次参赛交出去的参赛费。钱都让组织这些比赛的公司给赚去了,因为每个参赛选手都要交不少钱。第一个男青年还在苦苦追寻中,本章提到的第二个男青年却因为非常会模仿宝莱坞巨星Salman Khan小有名气,他同样是一位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青年,虽然小有成功,但也没能成为大明星。毕竟宝莱坞已经有一位Salman Khan了不是?

想要当大明星是个很难成的事,然而有的年轻人只是想找一份普通的工作,等待他们的却是诈骗公司,他们交一笔钱给找工中介,中介很快能给他们介绍工作,但都不是什么正经工作,诈骗公司的业务就是搞网络诈骗,行骗手段并不高明,比如装美国国税局工作人员诈骗美国人的钱,又比如骗网络用户说他们的电脑感染了病毒,然后骗对方购买原本就是免费的杀毒软件。进这些诈骗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往往都干不长久,有的干几个月拿钱走人找下一个工作,可是找来找去却发现招人的公司都是诈骗公司,有的干几个月发现了财富密码,拿钱走人自己拉几个人头创业开诈骗公司,从曾经的员工变成老板。作者问他们是否会觉得良心过不去,但他们都能找到各种说服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心安理得。

作者把当代印度年轻人的期望和绝望,焦虑与失落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可以隐隐看出作者有她自己的价值取向,比如她知道自己大城市职业女性的身份会让她采访的一些对象不舒服,比如她有点不太理解一些年轻人对政治的狂热和神神叨叨,但她已经算是比较克制,但凡自己有这些价值流露时也大方地说出来,没有遮掩。她也尽量从大环境去理解这些年轻人为何会这样,书中她提了很多次首相莫迪,提到他的政见以及从政风格是如何影响了年轻人;也提到了年轻人之所以找工作屡屡碰壁,是因为国家对基建和教育的投入都远远不够,就业市场很小。

尽管我在美国接触了不少印度人,但能来美国学习工作的印度人在他们本国应该算是比较有特权的一小群人了,和书中提到的大部分普通的印度年轻人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读这本书可以更全面一点了解印度年轻人这个群体,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未来,他们的梦想和幻灭。在书的结尾,作者形容他们“unsatisfied, unscrupulous, unstoppable,” 她知道他们很可能无法触到自己的梦想,但她也知道他们不会后退回到原来的生活,用作者的话说,他们会永远“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 (suspended between reality and their dreams)。

It’s like flying into outer space without a return plan: No matter where you end up, the sun still shines brighter and the stars are at your fingertips. 

总结 读书

读书丨The Privileged Poor

穷人家的孩子进了精英藤校后是什么样的体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大学如何制订更好的政策来更好地支持穷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本书描绘了两个穷学生群体,一个是高中时通过选拔机制进了精英私立高中,大学也在精英教育体制里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privileged poor,另一个是从未体验过精英教育,大学却突然进了精英学校的穷学生,作者称为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作者的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这两个群体,并论述了这两个群体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The privileged poor在青少年时期进了精英高中,学校制度行事风格和精英大学大同小异,他们年龄小,适应力强,很快适应了和他们以前所在的社区公立高中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学校给的丰富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开拓眼界,这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精英大学的生活衔接顺利,知道怎么申请海外学习项目,知道如何和富学生们谈论游学经历,同时因为高中时就接触过这些富有的同学,知道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对他们的富有也习以为常。他们也知道如何像富学生一样积极和教授以及行政人员建立关系,最大化使用office hour,以获得推荐信,实习机会,工作机会等等未来的实惠。

The doubly disadvantaged体验就完全不同了,身边学生的富有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贫穷,当富学生谈起他们的海外游学经历,以及日常的高额消费,这群穷学生会深感格格不入。他们从没去过高端的场所,即使通过学校的机会去了那么一次,他们的穿着也会让他们在人群中倍显突兀。他们不知道office hour是干嘛的,也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教授,常常上完课就和教授没有交互,如果没有和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他们一般也不去office hour,不像其他熟识了规则的学生有事没事就会去找教授吃饭喝咖啡建立关系,留下印象。不仅如此,他们在家受到的道德教育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就行,和老师套近乎在他们看来是不道德的,他们也没意识到在大学里和老师社交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觉得穷学生的这种道德观很有意思。这种道德观究竟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社会上层给下层编织的一个谎言?富人告诉穷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然而他们自己却从不搞努力这一套,把力气花在搞人际上,倒是穷人信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啃书考试,然而却并未获得像富人那样的成功。当然这并不是作者要讨论的点,而是另一个研究话题了。

尽管the privileged poor比doubly disadvantaged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精英大学的生活,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然而这两个群体在基本的物质没有得到保障时,受到的限制是一样的。春假里食堂一关门,他们就没有了一顿饱饭可以吃,需要绞尽脑汁喂饱自己,有的走很远的路去便宜些的超市买些廉价食品度日,有的需要提前从学校食堂偷偷囤一点吃的,有的学生甚至只能靠多和男人约会让男人买单才能吃饱饭。学校之所以在春假里关闭食堂,是预设了所有的学生都会离校出行,要么回家,要么出去玩儿,没有考虑到穷学生们有的无法负担回家的机票,有的家在附近却早已和家庭断绝关系,有家不能回,只能呆在学校。

另外,相比富学生,穷学生们在选择学校的提供的个人发展项目时,第一考虑的就是钱,这些项目是要自掏腰包还是会另外发钱?穷学生因为经济限制,不得不选择比如清洁校园这样能发些工资的项目。这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上一分钟和富同学们还同坐一间教室听讲,下一分钟就扛着清洁设备清理这些富学生脏乱不堪的卫生间。

作者提出,穷学生踏进了精英大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学校给了他们足够的归属感。学校有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所有人都熟知规则,并不了解其实有学生连office hour的功能都不知道。占学生群体比例很高的富有学生让他们很难有归属感,有一些资助项目也常让穷学生显形,在人群里凸显出来,令他们尴尬,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在政策上改善提高的点。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穷学生往往是敏感的,意识到贫穷并感到难堪,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错在那些生产和制造穷人的机制,以及让穷人对自身贫穷感到羞耻的文化。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政策建议。他说,更早一些接触到精英高中的教育能帮学生们快速适应精英大学,但这并不是说从贫穷公立高中选几个好苗子放到私立高中就完事儿了,修复贫穷社区破败的公立高中系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好的资源去发展才是正事。我觉得,修复一个系统比选拔几个好苗子要难多了。贫穷带来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短效药。如果我是一个贫穷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一个系统变好,短期对我来说最有益的也就只有被选中进私立高中,逃离一个混乱不堪的系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读书

读书丨All You Can Ever Know by Nicole Chung

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之后,我读到了Nicole Chung写的一篇文章https://time.com/5948949/anti-asian-racism-white-adoptive-family/

讲的是她的白人养父母和的她亚裔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仇恨亚裔的思考。文章里提到了她自己写的一本自传,讲她被收养以及寻找亲生父母的过程。因为一直对收养这个话题有兴趣,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来看。

我一直关注的是国际收养,看过不少中国被弃女婴被收养到美国的故事,谷歌和油管上搜一搜就能找到很多这类故事。作者是从美国国内收养的,亲生父母是从韩国来的第一代移民,经营一家小店。她被收养的经历和国际收养不太一样,手续看起来要简单很多,养父母似乎也没有付高额的费用。尽管国内国际收养的流程和复杂程度不同,但被收养的孩子成长经历中的挣扎却大同小异。人们普遍认为被收养的孩子很幸运,但作者却写了她的挣扎,让人们真正去了解被收养的儿童所经历的痛苦。

第一重挣扎:我的亲生父母为何不要我?

这个应该是所有被收养的孩子会问的问题。被遗弃是令人痛苦的残酷真相,养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伤心,都会告诉孩子她们的亲生父母其实很爱他们,但他们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他们。作者也是听着这样的叙述长大的。当她去研究自己的身世,找到当初的各方时,发现的是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据当初负责联系她亲生父母的社工猜测,她的生父母已经有两个女儿,可能是想要一个男孩,所以才把又是女孩且早产带病的她放弃了;而作者的生母又是一个说法,说她自己是非常想留下孩子的,但作者的生父要把孩子送走,但她并未解释生父为何要送走她,并且作者似乎不太情愿和生母通话,也没有继续追问;作者的生父的说法是她妈妈脾气差,总是打孩子,他觉得这个刚出生的女儿不能给这样的母亲养大。最后作者似乎是相信了生父这边的说辞,她跟生父达成了和解,并和生父因为对文字和知识的爱好建立了很多联系,同时和与在生父身边长大的二姐来往密切。

作者后来和生母完全没有联系,对生母的了解也都来自同父异母的大姐和亲生二姐的二手资料,她并没有说太多为何不想联系生母。我作为旁观的读者,会觉得作者这样对生母不太公平,完全没有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当然我不是作者,无法代入她的感受,她不联系生母肯定有她不太方便说的理由。

第二重挣扎:我是韩国人还是白人?

少数族裔的孩子被白人养父母收养,生活在白人占大多数的社区,多少会有身份危机。作者说到她小时候很希望能在学校在社区认识其他亚裔,希望看到和她长她像的人群,那样她的存在才不会太突兀。生活在一个很白的社区,她在学校里遭受了不少欺凌,有白人女孩跑上来问她的阴道是不是真的长得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即使是无心,也充满了恶意。这些问题全都是microagression,专门针对少数族裔,大多时候人们默默忍受这类问题带来的不适,但好在现在少数族裔也知道要反击,要怼回去。我想了想可以怼回去的答案,比如:

“比一比才知道是不是不一样嘛!先给我看看你俩的长啥样,然后我再告诉你们我的是不是不一样。”

尽管挣扎很多,作者的结局算是好的,跟原生家庭的几个成员重新建立了联系,重塑了那部分充满疑问的自我。

可能因为我对收养的话题比较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并未让我觉得惊艳,大部分笔墨在个人经历,把前因后果讲清楚了,算是一个合格的故事。本书还稍微涉及了一点收养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摘录了一些被收养的孩子对收养这件事的看法,想深度了解收养话题可以去看学术论文,相关研究现在也很多了。

Uncategorized 读书

读书丨Permanent Record

棱镜计划被斯诺登抖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跟进细节,但斯诺登的那张脸想必大家都熟悉了。他长着一张挺典型的宅男极客脸,此书中他对自己的刻画也部分符合极客刻板印象:电脑技术高超,爱电玩,爱日本文化,等等。

不过他可不是普普通通埋头搞技术不关心世事的极客,从书中描述来看他心中还有一些理想主义,有很多不可破坏的原则。这本回忆录描画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人,看点很多: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爱上计算机并痴迷,在学校找系统漏洞为自己减轻无聊没必要的学业任务,因爱国之心参军又跑出来,年纪轻轻就为CIA和NSA这样的机密部门工作,以及后来走上吹哨人的道路。

他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对一些大问题的思考,包括公民基础技术知识的缺乏,公民的数据隐私,数据的归属权,政府的角色,“泄密”这个词的定义以及法条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吹哨人。这些思考,外加他个人的成长背景,能很好地帮读者理解他为什么走上了“泄露国家政府机密”这条路,又是如何在技术上实施“窃取”数据并将它交到可信的记者手上。中间的曲折过程,可能比那些好莱坞谍战片还要刺激,比如他把藏着数据的微型储存卡藏在嘴里避过安检,在夏威夷岛每天开着车出去黑别人的无线网络来用,以防追踪。现实里美国政府干的那些烂事也比好莱坞电影里要糟无数倍,电影不管怎么样那都只是电影,现实里政府大规模侵犯公民的权利,后果那是实实在在可预见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甚至因为思想斗争的负荷出现了躯体化反应,不得不减少工作量休养身体。

本书整套叙述看下来,我甚至觉得斯诺登有点像被命运拣选出来的吹哨人,因为他具备了一切条件:足够聪明,快速了解了机密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计算机水平够高超,能在技术层面实现数据“窃取”;够年轻还没有被生活锤到很犬儒;以及家人尤其是女朋友对他的不离不弃。

吹哨这么多年后,他还活着,创办了非营利性组织,他提出的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加密技术也大大普及了。这真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全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感谢他。想想我们的吹哨人李文亮,命运和斯诺登完全不同,希望全球的人们也能记得他。

书中其他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1. 政府部门很多工作其实都已经外包了,因为外包的话政府就不用支出医保和福利。(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压榨吧?)
  2. 机密部门内部级别高的技术人员能查到任何普通人的数据,于是有(男)技术人员秘密cyberstalk自己感兴趣的女性,并在内部分享和流传她们的私密照片。(恶臭男们聚在一起就干这种龌龊的事情)
  3. 08年一波经济危机过后贫富分化更严重了,斯诺登说每一次大的世界危机后有钱人都能从中获益变得更有钱。(于是我想到了新冠,不知道又让有钱人的钱包鼓了多少倍,让穷人更没法活下去)。
读书

读书丨White Fragility

此书作者是白人女性,目标读者是白人群体,讲的是白人在被指出有种族歧视行为时的那类不承认,狡辩,愧疚,恼羞成怒的心理和行为,作者给它起了个名字:白色脆弱。作者分析了这种反应的成因,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由于种族主义者常被刻画成那种极端的十恶不赦的坏人,当一些白人被指出有种族歧视行为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道德水准受到了挑战,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极力辩解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

作者指出,种族歧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制,没有人能不受它影响,白人在这个体制中内化了自己高人一等的印象,并不断从中受益,压制其他有色人种群体,尤其是黑人。白人对自身歧视行为的极力辩解不会让这个糟糕的制度有任何改变,只会继续帮助维持这个体制。作者呼吁白人放下白人脆弱,保持开放和终身学习的心态,学会倾听黑人群体的声音,并接受这个学习过程中自己一定会感到不舒服,这样自己才能慢慢消解种族制度加在身上的影响。

讲种族歧视的书很多,这本书新的地方就是把一种常见现象命名并理论化,有了白色脆弱这个名字,下次如果再遇见符合这个标签的名字就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了。而且本书不仅有理论诠释,还有现实指导,给了白人群体放下白色脆弱的具体指导意见。

虽然这书是写给白人群体的,但其实所有人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另外,这个分析框架似乎也可以大致来框一框性别和阶级,比如男性脆弱,中上产脆弱等等。期待有人来写这两本书。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